【進步的曲線】
今天早上前往南港國小看大家測驗400自,先帶大家熱身,從陸上開始,再下水緩游與放鬆,今天泳池人也比較少,有比較多水道讓我們分開測驗。大部分人進步、有些人持平或略微退步一些,但相較於去年的猛爆式進步成績,我自己更喜歡今年的訓練過程與結果,從大家的訓練日誌來看,更多人有做到「適應輕鬆」的訓練目的,雖然4週的時間不多,進步空間也有限,但對大家而言,這個過程更有助於將來的訓練,是一種鋪墊,是一種絕佳的機會教育。
對運動員來說,認真練習後能在心態上接受沒進步或進步不多,並繼續練下去,會比認真練後進步很多來得更有幫助。
測驗完緩游完拍完照,換完衣服上岸後集合大家,我提出一個問題:「若縱軸是成績、橫軸是時間,進步的曲線應該長什麼樣子?」我過去有好長一段時間以為是一條斜向右上方的箭頭「↗」,但後來又改變想法,這個箭頭應該修正成「波浪狀」,然而,愈是接近菁英(或已時特定專項的菁英選手)的進步曲線應該是長得像「高原式的梯田」,是一種「開悟」式的進步曲線,有點像RPG的升級過程,一開稍微累積一下經驗值就能升級,但愈到後來,就要累積更長時間才能升一級,這個累積的過程會毫無進步,或可能退步,但此時比得就是誰有「耐心」、誰能在長時間的訓練下「不讓身體變硬/變僵」、誰能保持「熱忱」和「興趣」、誰能等到再次「開悟/進步」的那個向上升一級/梯田升一階的時刻來臨。
而且我更加確信的是,在這段等待升級的累積階段,並非累積里程數或速度更快的間歇趟數,而是再次返回到基本技術來優化,厚植技術的基本功。有則大家耳熟能詳的禪宗語:
「開悟前,砍柴、挑水;開悟後,砍柴,挑水。」
以前對這句話很有感覺,這次在現場看了多次張育銘教練帶訓練的過程,有更深刻的體悟:「初學者,蹬牆漂浮打水;千五二十五分,蹬牆漂浮打水;千五二十分,蹬牆漂浮打水;千五十六分,蹬牆漂浮打水;千五臺灣紀錄,還是要練蹬牆漂浮打水。」
一樣是蹬牆漂浮打水,但動作的品質和難度要求,是完全不同一個層級,也唯有在這種基本功上下功夫(功夫=時間),才有機會迎來再次開悟的時刻(破PB機率來臨的時刻)。是的,要把測驗/比賽的進步當作一種「機率」,練得好不一定比得好,就像棒球的打擊者,三成已是很高的打擊率了,但這種強打者,也會有七成的失敗。
訓練才會進步,但訓練只是在提高進步發生的機率,若能有這種心態,不論進步、持平或表現不好 (出局),都能覺得很正常,未進步只是時機未到,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繼續練、檢討修正、在卡關中累積實力並等待進步的時機到來。
#KFCS游泳教練 四週PB班課表結訓
https://www.kuofengcoachingsystem.org
#KFCS游泳線上課程
https://www.cite.tw/courses/118